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“两重”建设项目,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
6月14日,财政部首次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,发行总额350亿元。
从年初以来的经济运行来看,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,即生产端好于需求端、外需好于内需。尤其是内需不足状况改善较为缓慢,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经济复苏的进程。
在当前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环境中,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扩张的效果不够显著。从外部环境看,中美利差倒挂对人民币汇率、跨境资金流动造成影响,这就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整压力,制约了有效的可操作空间。从内部环境看,市场主体主动加杠杆开展投资和消费的意愿不强,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。并且,由于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生产扩张,进而可能加重供需结构性失衡。这时候,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将更为显著,最为有效的做法是依靠中央政府加杠杆,即通过加大国债发行来实现。
首先,财政减收增支压力下,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,合理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重要的应对策略。
今年1-4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926亿元,同比下降2.7%。财政收入减少的重要原因是税收下降,特别是增值税同比下降了7.6%,这对实体经济起到了减负的作用。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财政支出需要扩大。为了弥补财政收支缺口,需要增加政府债券发行规模,尤其是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。
二季度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,5月份全国政府债券合计发行约1.9万亿元,净融资约1.3万亿元,处于近几年单月净融资额的较高水平。其中,国债发行约10014亿元,净融资规模约6913亿元。5月17日启动了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,5月份共发行了两期合计800亿元;6月14日首次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,发行总额350亿元。按照既定计划,剩下的8850亿元将在6月至11月陆续发行。未来几个月将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密集发行时期,表明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快落地,显示出国家通过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和稳定市场的决心。
那么,3月份各类资产投资机会如何?接下来我们将从宏观经济、政策以及各类资产投资机会等方面,进行自上而下地分析。
从与往年可比月份看,“就地过年”的春节对生产有一定提振作用。目前经济动能较强,随着疫情收敛以及美国库存周期和地产周期的开启,外需不足为忧,出口仍显韧性,企业盈利持续改善。
其次,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,能够提升整体经济活跃度和有效需求,进而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。
发行国债能够为公共财政筹集大量可用资金,这些资金一旦投向具体项目,就能产生连锁反应,直接刺激投资需求扩张,并带动消费需求的提升。当国债资金被用于交通、能源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时,这些领域的投资需求会立即增加。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仅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,还能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,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,居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。
当国债资金被用于改善民生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,将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,进而提升消费能力。例如,增加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领域的投入,可以减轻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负担,使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。这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,还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,激活经济运行活力。随着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,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提升,微观主体的市场预期和信心将顺理成章地得到提振。
再次,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“两重”建设项目,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根据政府工作报告,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为了系统解决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,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。考虑到“两重”建设需要的资金规模巨大、投资回收期较长,有必要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进行支持。“两重”建设事关全局和长远,相应的项目具有战略性、前瞻性、全局性特点。这些项目涉及科技创新、关键技术、能源安全等领域,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增长效率稳步提升,有助于实现“质的有效提升”与“量的合理增长”更好结合。
【频道来源】南方+客户端观点频道